返回首页

面积1.83平方千米,音乐世家100多户,中国有座会唱歌的岛 速递

来源:顶端新闻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这首闽南歌曲红遍了大江南北,人们也喜欢上了这种特殊音调的闽南风格的歌曲。关于闽南音乐文化,有一个岛屿一定不能忽视,它就是被音乐协会授匾命名为“音乐之岛”的鼓浪屿!如果你喜欢音乐,喜欢大海,那你一定不能错过去鼓浪屿感受音乐文化的机会,或许你真的会听到,海哭的声音……

一、鼓浪屿的历史文化


【资料图】

其实鼓浪屿在之前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圆沙洲”,明朝时期更名为鼓浪屿。鼓浪屿名字的由来也颇为有趣,据载,在鼓浪屿中间有一块高达2米的礁石,礁石中间竟然有一个洞穴。每到涨潮的时候,汹涌的潮水击打着礁石,声音听起来像是士兵在铿锵有力地击打着战鼓,“鼓浪”二字便由此而来。而“屿”指的是依附在大陆的小岛。随着时代的发展,鼓浪屿曾经作为古代泉州与漳州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岛,摇身一变成为厦门不可或缺的一个岛屿,其岛屿内部的村落也升级为现代社区形式。

鼓浪石

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受到闽南宗教文化的影响。其实在早期的时候,鼓浪屿并不是渔民常居之地,而只是一个荒岛,等来往的渔民多了起来,村落也就逐渐在鼓浪屿发展起来了。根据记载,岛屿上的村民的闽南信仰民俗跟自然环境紧紧相连,有对于自然山川的崇拜、鬼神的崇拜,也有对祖先的崇拜等。

在宋元时期,鼓浪屿的村民大多崇拜的是俗神,例如关帝爷、妈祖等。清朝初期,这里盛行道教和佛教,所以鼓浪屿的音乐以宗教音乐为主,纳入了道教、佛教与民间信仰等多种宗教元素,例如用于佛教仪式的“钟、鼓、铃”等。此外,一些民间传统音乐也逐渐发展,例如闽南乡土音乐、闽南语民俗歌曲、曲艺音乐等。

厦门妈祖文化广场——妈祖像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首批开埠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就有厦门,作为依附在大陆的小岛鼓浪屿来说,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外来音乐文化对其影响最为突出。基督教新教首先影响了鼓浪屿,西方基督教音乐文化落户鼓浪屿,其音乐形式主要是赞美诗音乐,例如《圣诗》《养心神诗》几种版本。其次是西方记谱法也传入鼓浪屿,并得到广泛使用,例如闽南圣教书局出版的《养心神诗》采用的便是最为规范的五线谱版本。最后是西方乐器的传入,例如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吉他等,使得鼓浪屿的居民们能享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在1913年,居住在鼓浪屿菽庄花园内有一名叫林尔嘉的人,他非常热爱音乐,中国人的第一架私人钢琴就是他在鼓浪屿购进的,后来经教堂音乐的传播,钢琴的使用也逐渐普及开来,学校、社会、家庭有了自己的钢琴。此后,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乐器相继出现,例如夏威夷吉他、尤克里里等等,他们在鼓浪屿的音乐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鼓浪屿的发展与海上贸易的繁荣息息相关。宋末至元代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泉州,鼓浪屿在这个时期属于泉州府管辖。为了更好地抵抗倭寇,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港口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泉州转移到了漳州的月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是以郑和七次下西洋为标志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则是由于海禁政策的实施,以及鸦片战争之后海权的丧失。而到了近代,我国颁布的“推动丝绸之路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厦门成为东南沿海贸易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为国家间提供了经济文化交流渠道,也为各自文化的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

中西音乐文化的共生,使鼓浪屿音乐文化在向外传出与向内传入的过程中呈现交融状态。例如基督教音乐文化使用了闽南语演出赞美诗,使用中国化的记谱方式等。而在鼓浪屿赞美诗音乐的影响下,诞生了钢琴家殷承宗、许斐平以及指挥家陈佐湟等优秀的音乐家。在小说《陪楼》当中以鼓浪屿为背景,讲述了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青年之间曲折却又不失浪漫的爱情故事。小说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阿秀学弹钢琴,最先学会的便是闽南歌曲《望春风》,当钢琴作为西方的音乐载体和带有古典风格的闽南曲调融为一体时,一音一符都能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在小说中也提到了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殷承宗用钢琴伴唱现代京剧《红灯记》,歌词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中西融合的魅力正是鼓浪屿的魅力。有容乃大,这正体现了鼓浪屿具有一种独特的包容力量,将不同源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不仅不冲突,还能融合为一个新的、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岛屿。

小说《陪楼》

二、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

在2002年5月,是鼓浪屿成为“音乐之岛”的日子,这个称号不是自己加的,而是由中国音乐协会正式授匾命名的。鼓浪屿只有1.83平方千米的面积,但是人均拥有钢琴的数量,在中国任何一个地区都找不到能超过它的。100多户音乐世家曾分布于此,活跃在音乐界的鼓浪屿人士多达 200 多人,我们所熟知的周淑安、林俊卿等音乐名家也是从鼓浪屿走出的,因此鼓浪屿又有“音乐家的摇篮”之美称。

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文化方面,音乐环境的营造与音乐文化的打造,使得鼓浪屿音乐人才辈出。在物质方面,岛内有钢琴博物馆、诺曼·比尔管风琴等,如果你去过鼓浪屿,就会发现当前岛内收集了各国的名牌古钢琴,数量到达了110 台,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钢琴等。这些留存的音乐符号,承载着鼓浪屿的音乐文化,演奏着鼓浪屿的音乐生活。

周淑安

2009年,在鼓浪屿成立了第一支居民乐队——雷厝乐队。“房子”用闽南语可以表示为“厝”。雷厝乐队的表演者大多都已是退休年龄,但是在他们身上却有一股流动不息的活力。在鼓浪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期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观看了他们的演出,专家们被雷厝乐队精彩绝伦的演出深深地触动到了,称赞说“这是历史国际社区最棒的活态元素”!因此他们也算是为申遗项目贡献了一份力量。到了2017年,雷厝乐队也成立了数年,他们的演出不像之前那么青涩,其演出的对象从普通老百姓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干事,当他们演奏了意大利名曲《卡普里岛》后,伊琳娜·博科娃也不禁感叹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雷晶晶父母组建的鼓浪屿社区乐队——雷厝乐队

文史君说

鼓浪屿在1988年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在公众的眼里鼓浪屿一直是以“公共租界”的身份被定位的。我们需要看到鼓浪屿背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景观,其中从音乐的角度来了解鼓浪屿,体会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深度融合的社区里面,文化艺术能够将居民牢牢结合在一起,共同歌唱和演奏乐器的快乐时光。

参考文献

魏青:《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以社区为核心的世界遗产申报之路》,《世界建筑》2019年第11期。

郑于湄:《近代厦门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研究(1902~1949)》,《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

马力:《鼓浪屿:社区里的世界遗产》,《今日中国》2022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令狐子)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