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庸 的全文和译文有哪些_中庸 的全文和译文

来源:互联网

1、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相关资料图)

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6、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8、”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9、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10、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1、”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12、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13、”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14、”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15、”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16、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17、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18、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19、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20、”君子之道,费而隐。

21、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22、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23、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24、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5、《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26、”言其上下察也。

27、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28、白话释义: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

29、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

30、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31、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

32、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

33、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

34、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

35、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36、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却违反中庸。

37、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为君子的言行时刻都不偏不倚。

38、小人的言行违反中庸,因为小人的言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39、”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

40、”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过分,愚昧的人达不到它。

41、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

42、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够品尝滋味的人却非常少。

43、”孔子说:“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实施的了。

44、”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欢询问且喜欢审察那些浅近的话,他隐瞒别人的坏处,表扬别人的好处。

45、他掌握好两个极端,对人民使用折中的办法,这就是为何他被尊称为舜啊!”孔子说:“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被驱使而落入鱼网、木笼和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闪。

46、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一个月。

47、”孔子说:“颜回是这样做人的,他选择了中庸之道。

48、得到一条善理,他就牢牢记在心上而不失掉它。

49、”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实行。

50、”子路问什么是强大。

51、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大呢?还是北方的强大呢?或者是你所认为的强大?用宽容温柔的态度去教化,对无理的行为不施行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大,君子就属于这类。

52、头枕武器、盔甲睡觉,死不反悔,这是北方的强大,强悍的人属于这一类。

53、因此,君子要随和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大!独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晦暗,至死不变节,这才是强大的!”孔子说:“追求生僻的道理,行为荒诞不经,后代对此会有所称述,但我不这样去做。

54、君子依循中庸之道行事,半途而废,而我是不会停止的。

55、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虽然在世上声迹少闻,不为人知,但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56、”君子所奉行的道既广大又精微。

57、黎民百姓虽然愚昧但还是可以知道它的,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知晓的地方。

58、普通百姓虽然不贤明,但还是可以实行它,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

59、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仍有不满意的地方。

60、因此,君子说的“大”,天下都载不起;君子说的“小”,天下都不能够理解。

61、《诗经》上说:“鸢在天空上飞翔,鱼在深水处跳跃。

62、”这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上下之间都是显豁的。

63、君子所奉行的道,发端于普通百姓,在达到最高境界时便彰著于天地之间。

64、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

65、扩展资料:《中庸》的后世影响:《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66、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67、《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

68、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时代新趋势,有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无为”联系起来,为“尚俭”立据,但影响有限。

69、如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中庸”作为一种极高德行来推广,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70、据记载,当时伴随着佛家“格义”学说的流行,还有引佛家义理释解“中庸”的著作出现。

71、唐代李翱将《中庸》尊为经书,撰有《中庸说》,提出了一个《中庸》的传承谱系,并与佛家心性之学相糅合,阐发与弘扬《中庸》儒家天命性道学说。

72、他将传承《中庸》的本意弘扬性命之说为己任,在糅合佛儒观念的基础上,用佛家“不动心”的理论来诠释儒家“诚”的内涵,不仅由此建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同时,其融汇佛家与儒家的心性学说为一体,对于后来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3、宋代以来,《中庸》逐步确立了儒家经典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74、宋真宗年间,曾将《中庸》一书作为科考的内容;宋仁宗时,还对新中的进士颁赐《中庸》一书以为奖励。

75、北宋程颢、程颐首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同等看待,并行同列,提高了《中庸》的儒学地位和社会影响,为《中庸》成为宋明道学问世的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

76、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与《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南宋嘉定五年(1212),《四书章句集注》被晋封为“国学”,“四书”的官方地位被正式确立,《中庸》遂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

77、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出题用书。

78、明成祖为《四书五经大全》御笔作序,颁行天下,成为明代科举取士的唯一准则。

79、清代,“四书五经”仍是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考书目。

80、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抬升,达到了它的至高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集团的御用工具和理论依据。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