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走上高原|每日热讯
张欢(左)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边防一线执勤。王述东/摄
27岁的西藏军区某特战旅副连长张欢看上去已和刚下部队时大不一样。这个1996年出生的小伙子猛一看比实际年龄“老得多”,皮肤被晒得黝黑,双手布满老茧。连队训练时,他的身影永远冲在第一个,被战友称为“拼命三郎”。
5年前,初上高原的张欢还是一身“书生气”。2018年夏天,这个刚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戴着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背着一书包书走上西藏高原,来到西藏军区某特战旅。
(相关资料图)
“5年时间,让我从一名‘书生’成长为真正的特战队员。”站在训练场上,已成为副连长的张欢铿锵有力地说,“但我的理想始终没变,作为一名军人,我要到一线去、到战场上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
成为一名军人,是张欢从小的梦想。他的老家在陕西洛南秦岭深处,儿时看过的军旅题材电视剧里,那些热血沸腾的冲锋画面让他心动不已。高三那年,高考成绩出来后,他的分数超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20多分。
高中班主任在报喜电话中说,“你小子真行啊,明天赶紧来学校,高考志愿一定要好好填……”父亲赶忙放下手中的农活,骑上摩托车就要把他往县城送。“爸,不用去了,我报了提前批,我想上军校。”张欢说。他的话让父亲愣了一下,父亲突然高兴地说:“上军校好!”张欢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虽然不懂什么是“提前批”,但似乎感觉到儿子将要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
那一年,他收到了全县唯一的一份国防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乡亲们得知他要去当兵,都来道贺庆祝。8月临近开学,张欢坐上开往长沙的火车,这个从小在陕西“山沟沟”里长大的孩子,第一次走出了大山。
在这所全国知名的军校里,张欢度过了4年大学时光。2018年,即将毕业的张欢面临工作分配。由于成绩综合排名位列全校第三,他原本可以选择留校考研继续深造,但校园里的一条横幅改变了他。
“到基层去、到边防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横幅上,简短的标语一下“点燃”了张欢。这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在学员队带头写下申请书,申请到西藏边防一线去。
“这是我人生中的两次重大转折,现在回想起来,我一点都不后悔。”如今已在西藏生活5年的张欢笑着说。他已习惯这里的缺氧与日晒,能够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地区跑步、攀登,完成一系列高难度课目训练。然而初来西藏时,这些都让“初出茅庐”的张欢感到不适应。
一级军士长陈源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张欢时的情景。那天他负责去机场接站,看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有些腼腆,居然还背了一书包的书本。“白白净净的,书生气太重。”陈源说,当时也曾心里犯嘀咕,“这么文质彬彬的,训练打仗能行吗?”
但后来,陈源很快从这位“文质彬彬”的排长身上看到了那种熟悉的精气神。初来不久,连队组织楼房滑降训练,那是张欢第一次滑降。作为新任排长,不少战士都等着看张欢的成绩,这让张欢感到“压力山大”。
“第一次跳,说不紧张害怕是不可能的。”张欢笑着承认,第一次站在4层楼楼顶向下看去,也曾“腿软”。但看到战友们一个个干脆利落地飞身跃下,破窗快速突入,张欢知道,“必须逼自己一把了。”他向连长和一些老班长请教,学习模拟训练技术要领。在轮到自己小队时,张欢第一个迈上平台,咬紧牙关一跃而下,带头顺利完成滑降突入。在他双脚落地的瞬间,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战友们纷纷鼓掌称赞,“这个戴眼镜的新排长还不错”。
往后的日子里,张欢成了训练场上的常客。为了尽快赶上连队训练进度,达到特战队员的标准,在短暂的适应期过后,张欢开始自行加练。午休和晚饭过后的休息时间,在训练场遇到他是常有的事。
“他太拼了,不怕苦,就是为了把成绩提上去。”陈源说。他不止一次看到张欢独自在操场上跑步,或利用休息时间找连队老兵请教训练要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张欢在午休时向他请教攀登技巧,练到掌心都被磨破流血,却只是匆匆贴了个创口贴,便又握住了攀登绳。
在张欢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战队员,就必须对自己狠一点。“将来要是领兵上战场,自己技能不过关怎么行?”张欢说,“当兵就是要吃苦的,训练时苦点没什么,打仗时能赢最重要。”
2020年,上级单位组织编写高海拔地区远距离狙击课目训练教案,张欢凭借出色的训练成绩被选为主教员,带领课题小组研究高原条件下的远距离狙击。他们的目标是在远距离射程下,确保狙击手运用教案所教方法快速找到合适的角度和射击方式,通过一块A4纸大小的铁框,射中隐于其后的靶标。
一个半月时间里,张欢带领小组成员“泡”在了射击场上,反复测算数据。他充分发挥学历优势,利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结合气压、风速等因素综合考虑,设计出一条条射击路径。随后,他又组织人员反复验证,有数据偏差就立即推倒重来,单是教案大改就修改了五次。
“不怕麻烦,但一定要找出最合适的训练方法,重要的是要找到在战场上能一击制胜的射击本领。”张欢说。最终,经过一遍遍调整,他们编写出一套适应高原环境、便于快速掌握的远距离狙击训练教案。不久后,上级单位组织射击比武,旅里一名狙击手采用他们的训练方法,在比武中拿到优异成绩,荣立二等功。
这是张欢的骄傲,“一个人的出色不算什么,带领大家都能打赢才是本事。”但他也承认,“除了比武场,更希望能到一线去,到真正的实战环境里去。”
二
去年年初,张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春节过后,连队受领高原驻训任务,张欢与战友们一起,走上了海拔超过4500米的边防一线。
张欢至今记得在奔赴驻训区域时,要经过一段高山路段。那里被称为“25道拐”,以曲折的山路和陡峭悬崖著称。当时担任排长的张欢带队前进,坐在车里蜿蜒而上,车门外就是悬崖峭壁。张欢一边提醒着驾驶员小心前进,一边指挥后续车辆,等到走过那段路,才发现手心里湿漉漉的都是汗水。
“但当时真没觉得害怕,反而挺激动的,真有一种奔赴前线的感觉。”如今回忆起来,张欢仍觉得兴奋。
随后的4个月里,在海拔47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张欢带领战友们训练、巡逻,走上边防线。原始森林里寸步难行,张欢就带头砍断荆棘为战友蹚路。他们手拉手在边防线上留下脚印,宣告“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只有站在这里,你才会知道什么是军人的使命和光荣。”张欢说。每天晚上,他们轮流站岗放哨。一次凌晨5点,张欢站在营区前,望着绵延的雪山和静谧的星空,禁不住热血沸腾。那一晚,他在日记本上郑重地写道,“祖国的边防线正是一代代边防军人用双脚丈量出来的。这样的大好河山,我一定要誓死守护她。”
4个月后,旅里组织高原地区伞降全员普跳训练,张欢再度打起背囊奔赴训练场,他希望这次能克服自己的恐高症。在他看来,只有完成最后一项伞降训练,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特战队员”。
7月的西藏清晨仍然寒冷,高原天气多变。跳伞那天,飞机升空途中受到气流影响不断颠簸起伏,张欢紧张得脸色煞白。但当飞机到达预定点位,舱门打开,作为排长的张欢深吸一口气,带头跃出了机舱。
“怕什么,不能怂!真打起仗来还能犹豫吗?”张欢说。跃出舱门的瞬间,失重感袭来,让张欢的心脏狂跳不止。几秒钟后,降落伞顺利打开,他看到脚下成片荒凉的雪山,忽然热泪盈眶。
“那一刻,我知道,我终于成了一名真正的特战队员。”张欢激动地说。
三
如今,来到特战旅5年的张欢身上已看不到“书生”的影子,他的脸颊被晒出了“高原红”,双手上布满老茧。他变得更适应高原的环境,反而休假回家时会感到不适应。“氧气太充足了。”他开玩笑说,“我已经是半个西藏人了。”
但有些在学校的习惯,张欢至今保留着。他业余还会读很多书,喜欢研究问题,非常关注国际局势,每天还会将所思所想记录在册。不同的是,闲暇时他会主动把这些感想见解分享给战友,和大家一起讨论钻研。张欢常说,要随时为打仗做好准备,“守在边防,就要随时准备上前线,打胜仗,保家卫国。”
入藏5年,张欢的春节都是在连队里度过的,婚期也因为任务一拖再拖。尽管高原上环境恶劣,但张欢没有想过离开这里,“等到实在干不动、不能干了,再回去”。不久前的春节,张欢又一次主动申请留守,在除夕的晚上值守营区门口的岗哨。
看着营区外的宽阔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远处万家灯火,张欢想起第一次离开家乡的那个夏天。得知自己当兵,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来祝贺。开学前夕,全家人提着大包小包踏上开往长沙的火车。就是从那天起,走出大山的张欢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
“我从不后悔我的选择。作为军人扎根高原,我感到使命光荣。”张欢说。除夕下了哨,他在日记本上誊写下几天前送给连队战友们的一句话,“万里山河壮丽,军人当为家国天下之坚盾,我愿如此,人人皆然。万家灯火辉映,军人当为执剑守卫之卫士,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王述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